首页
> 廉政文化 > 兖州廉吏
清官牛运震

发布日期:2017-03-17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 兖州区纪委 字号:[ ]


? ? 二百八十年前,兖州出了位名人叫牛运震。他出生在“诗礼传家、世敦儒素”的名门,活动于“威德显赫”的康乾盛世。可惜,只活了短短的五十三年,在饱尝了人世的辛酸后溘然长逝,成为历史长空的一颗小星。留给人们的,除了愤懑的哀思外,在学术上还有一份丰厚的遗产。

明朝时候,兖州城西南隅有一条钟楼街,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石坊,叫“牛氏牌坊”。两坊中间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大门楼,这就是赫赫有名的“郡马府”。

“郡马”姓牛名黉,生于成化十二年,本是济宁城内藤花树街人,因婚配驻兖鲁藩“邹平郡王”长女,诰封“亚中大夫宗人府仪宾”,迁来这新建的府第。这一来为了这里是兖州府署所在地,城高壕深,官员众多,住在这里既安全又荣耀;二来这里是鲁王府驻地,“郡主”走娘家和“郡马”参加诸般活动都极方便。

1644年,随着明王朝的覆灭,兖州的鲁王府也就分崩离析。皇族们有的自缢身亡,有的南遁逃生,留下的也都改名换姓匿居乡下,以躲避清兵的杀戮。和鲁王府有姻亲的牛氏家族,自然也不得不丢弃了城里的豪华府第,隐居城南饶家村(即今牛家楼)暂避,过着“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”的农民生活。

至清康熙末年,经过福临、玄烨几十年精心治理,大清王朝的江山基本上是稳固了。最高统治者才总结、接受了历代王朝“武打江山文治国”的经验,改镇压政策为怀柔政策,逐步放宽了对汉人的限制。对抗清殉国的忠臣进行了追谥;对故明的遗老,给予了安抚性的册封;特别是对知识分子,采取笼络手段,以吸引他们进入政治舞台,为“大清朝”的统治服务。牛运震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世的。

牛运震字阶平,设教时自号真谷。因著有《空山堂文集》,人称空山先生。生于康熙四十五年(1706)十一月初七子时,是鲁王府仪宾牛黉的第八世孙。祖父洪范,岁贡生。父梦瑞,拔贡,曾任日照县教谕。母杨氏,是进士杨名寀的胞姊。他有一个伯父,两个叔父,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是三叔梦英。梦英字卓然,号眉村,善书画,举贤良方正,曾任河南息县知县,因不合仕途,不到半年就告请归家。在这样一个家庭里,牛运震和他的两个妹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的熏陶。不仅他本人后来在从政、讲学、著述各方面均卓然名家,他妹妹也成为巾帼英才,“学亚于兄”。嫁给范姓的二妹著有《玉照楼文集》传世,是清代兖州唯一的知名女文人。

????东方有一士,布衣青芒履。读书观大意,章句成糠粃。闭门长坐卧,狂歌每自喜。疏懒麋鹿性,面尘不知洗。室积古鐩铛,吐火成文理。秦篆大小翮,龙泉光青紫。种种尽异物,不遽献天子。恭闻大圣人,咫尺三十里。幽灵在城北,松柏苍如鬼。我欲起九原,万义叩前始。

????当时的曲阜大名士颜童如读到此诗末二句,惊叹说:“直欲与圣人谈话,真不愧‘东方一士’!”

????由于天赋的才智和刻苦不懈的努力,加以塾师王焕先生的循循诱导,少年的牛运震学业大进,十六岁就补了“博士弟子员”(中秀才),受知于主考官茶陵彭维新,“复试二十一艺,皆冠军”。彭对运震的父亲说:“这学生是个大才干,你要好好地培养他成名。”

????牛运震诗才敏捷,幼年即具有较深的根柢。他古近体兼长,尢善于抒情言志,每有感触,即借物兴怀,发为诗歌,新颖脱俗,不落窠臼。他特别鄙薄无聊的吟风弄月,其作品多为自己的生活写照。比如他二十四岁时赴济南秋闱乡试(考举人),未中而归,心情怅然,成《病归》诗云:

两月出门心事非,秋风扶得病人归。

娇儿怜我供啼笑,老母伤心看瘠肥。

旅梦无人传客信,生还有命复莱衣。

灯前低首难成拜,欲请平安泪暗挥。

????下第归来百感交集的苦痛心情,发自肺腑,跃然纸上,确能引起读者共鸣。尽管如此,但牛运震随着年龄的增长,眼界也愈来愈高,在他二十六岁时,回顾前十年的作品,就多数看不上眼了。于是经过一番筛选,除四十五首得意之作外,其余一火焚之。留下的辑成一卷,题名《焚余诗草》;并缀了五古一首,题为《烧诗》:

蝙蝠生丑子,傲然夸宁馨。孔雀照涧水,窃独爱丹青。

可怜少时作,不如小虫鸣。我生羞见汝,其刺如猬生。

请汝舍我去,舍去心和平。拉杂尽一火,塞默不能声。

阿妇最叹惜,留之中裹瓶。东月催星西,玉井中天庭。

玉井如可酌,我心愿取清。

????视旧作如“小虫鸣”,读之厌烦,如刺在背。既道出烧诗原因,也表现了作者不满足现状、虚心向上的进取精神。末尾欲上天汲“玉井”水,更显示出崇高的理想,且具浪漫主义色彩,颇近太白。所谓“诗言志”,在牛运震作品中是深有体现的。

????雍正壬子年(1732),牛运震二十七岁时,在恩师彭维新的引荐下,在北京考中了举人。由于他博学多识,且谈吐不凡,受到了主考官“清江杨公”的赏识,到处揄扬。有一次在太学里举行文会,国子监祭酒孙大人对一篇文章里引用的典故有疑意,但一时想不起这典故出自何书。在座的人都不知道,独有牛运震说:“出自《左传》。”孙大人说:“恐怕不是吧?不要强有知以为知。”牛运震立刻滔滔地背诵出《左传》的这段原文。孙大为惊服,说:“你这学生竟能这样强记啊!”从此,文名大振,京师名流对他无不倾心敬佩。

????牛运震返家后继续苦读,迎接春闱。次年癸丑大比,他和母舅杨名寀,好友董淑昌,同乘一车赴京,结果同榜高中。所以在兖州一直流传着“一车三进士”的美谈。

????牛运震不仅以诗文名家,还兼擅琴棋。他中进士后曾跟泗水县的高、宋两位琴师学习古琴。《空山堂文集·学琴记》有这样的记述:

????“甲寅二月,同四弟元震往泗水百丁村访高先生学琴《静观吟》,过宋先生学琴《山居吟》,写《梧叶舞秋风》谱。自百丁回,同五弟达巷访徐尚友弈棋。过宋廷栋,上琴弦,学《梧叶舞秋风》成。……”

????《牛空山先生年谱·行状》有这样的记载:

????“……少学奕,必求胜己者角。尝日负三局,夜尽覆之。次日一败而二胜,三日则全胜矣。学琴于泗水高先生,心摹神追,已尽其曲奥,或至终夜不寐。其凡事精进,类如此。”

????牛运震二十八岁得中进士,可谓少年得志,平步青云。他中举的主考杨大人,会试的主考大司寇刘公,对他的才学都很赏识;已入阁办事的彭维新老师,对他尤其关心。在这班大人物的赞助下,他很有可能被选入翰林院任职,这也正符合他那愿做学问不愿做官的意愿。但后来事实证明,入词苑已成幻想。因此,他就致力研读经传,大量搜求参考书籍,以开扩自己的视野;史书方面更是旁征博引,融会贯通,力求对事件、人物有个人的独到见解,并随笔札记谬误和阙漏,加以分析。这给他以后的各种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这时也是他学术思想趋于成熟、产生飞跃的时期。他在雍正十三年(1735)写给同榜进士好友董淑昌的一封长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:

????“……今年三十矣。不以此时黾勉精进深入,更如是三十年,翻然颓落,便成老翁。而欲奋发,尚何及邪?交岁以来,夙夜沉潜,究心研讨。摧挫之余,常以简策自理。四五月后,益搜罗逸籍,恢广诵览,博引旁达,错综其事,渐觉黑白开朗。通所考稽:《三国志》六十五卷,《宋书》一百卷,《魏书》一百五十卷,《南史》、《北史》各八十卷,《唐书》、《五代史》凡三百卷。”

????接着,他论述道:

????“窃见自先汉以来,太史令司马迁创为《本纪》、《世家》、《书》、《表》、《列传》之体;删拾六经奥义,动荡人伦变态;幽绪远神,雄奇曲折;故历代宝之,永为典纪。班、范都少神致,《晋纪》并乏风骨;降晋迄元,唯唐、五代略存声貌、畛径;此外则漫漫如重雾也。而繁冗破碎,大坏史家之法度;南北不及二百年,而撰记十家;宋元两代耳,而国故千帙;后之人欲究天人古今之变,而科条散杂,又无喜怒、韵嗟、抑扬、伸蓄之绅以歌舞之,所以一卷未竟而忘失过半,此皆史家之深罪也。”

????于是他表明了自己的治学态度和目的,准备为史学作一番贡献:

????“仆诚不自量,大惧古史法陨坠;思欲奋其无能之躯,拨去人事,精心孤谐,有如司马万分之一;诚邀天佑,得进此道,蹑尺寸之衡以进退升降于古之作者;删润遗文,整齐百家,右质而左文,析繁而衷约,灭疑而标信,藏平而见奇;综括列代方册,贯穿兴亡、成败、得失之迹,发皇功臣、义士、奸谀之面目;勒成一部,欻然与天下学者更始,俟后之圣人君子,不亦昌乎?此外之所以效忠经艺,舒光本朝,以自安性立命,不敢负弃天下之职也。诚知才力万万不能胜,顾此志不可灰。孔子曰:‘亦各言其志也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’仆诚以就此业于此生,禄量足矣。若乃汲汲奔走形势,过求非分,以速罪戾,诚非所敢闻也。………”从以上信中可看出,牛运震虽然也走了应科举、中进士这条路,但和只会做八股文的一般举子不同。他是一位有理想、有抱负的学者,看不起那些借“八股”这块“敲门砖”向上爬、追求升官发财的读书人。另一方面,他自己虽曾说过:“吾性………安于笔翰而薄于宦情。”但“学而优则仕”乃“圣人之明训”,他博览经史、贯串百家、孜孜以求的仍是治国安邦的实用经世之学。借以“效忠经艺,舒光本朝”。

????机会终于来了。清高宗弘历是一位比较开明而有权术的皇帝,他一登极就下诏天下,举办“博学鸿词”科。这是封建王朝笼络知识分子(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)的一种手段,在正常科举考试外设置的一项临时性科目。本始于宋代。清兵入关后,早在康熙十八年(1679)就举办过一次。这种考试的特点是,不分已经做官或没有做官的人,只要学问渊博、文章写得好、在士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,皆是笼络的对象。先由内外大臣举荐,定期在殿廷考试,录取者一般授以“翰林”。乾隆元年(1736),三十一岁的牛运震在山东巡抚岳浚的保荐下,被列入了与考人的名单。进京前在省城经多次预试,凡经史文赋以及天文、地理、水道、兵法等各方面均获第一。不料在保和殿两次殿试中,却以“赋长逾格、策多古字”而落选。人们对他都非常惋惜。

????这次考“鸿博”不中,无疑对牛运震是一次沉重的打击,使他较清醒地认识了社会现实,认真地对自身进行了客观而深刻的检讨,找出了个人的优缺点,从而明白了落选的原因。他在《与李侍御元直书》一文中对此有充分的流露:

????“……运亦自学迩日所见有异往昔,故敢略陈之。运之役于鸿博也,三年矣。外则汗流奔马,内则蝇钻遗经。然而保和两试,遂成乌有。惜运者以为命,责运者以为文过高,皆非允论、知事理之实者也。夫天之生材,精粗华枯必有所以置之。运少负不羁之性,长无师保之责;纵笔所之,往往猖狂妄行,而逾乎大方;以此而使低首下心,学为工妍润泽之文,以见于世,岂其不愿,实力有所不能也。夫瓦缶土鼓无以与于繁会之音,枯木朽株无以与于雕花之观。故使运驱策古今,排奇垒诡,此其所长也;若为按部就班,镂章粉句,此其所短。如运者所谓朴且散焉,不能自尽其材也。既不能早见其不济,又不自量其狂陋,而犹欲幸于万一,此亦大悔!”

????这段话写得非常中肯,可说是接触到了鸿博落榜的症结所在。接着他又笔锋一转,自我安慰道:

????“然而外诱于其名而内自底其实;三年以来,苦心孤诣,于经史百家言又三四过;此亦何负而又何悔于运?安知造物不故为此摧折颠倒,以励其志而邃其学。命勿两责,道勿歧志。然则,或有告运者曰:‘夺汝三年所有,而予以空名鸿博,此有深闭固拒耳。’有如白日,吾不与易也。士生天地必有所与立,诚非泛泛文学遂已。苟负有慈惠明察干济之具,顾其立与地又足以自植矣,何可不为天下横目!生灵乞一旦之命,既以与人,夫亦各有所至也。虽在喙息,无不足以嘘枯润暍,况为士大夫者哉!”

????对自己的才干他是颇有自信心的。但也清楚地看到,入词林、趋丹陛的理想是无望了,于是就想到做官,在仕途上大显一下身手:

????“古来循良之吏,三代吾不知已。两汉之隆,此道为盛。上之兴礼宣教,鸣弦千室;次之甸山渠河,功在方社;最下亦皆诘奸发伏,息讼宁人,有以便安于一邑。每览先后汉《循吏列传》,十有六人生有父母之号,死有甘棠之思,未尝不淋漓感激,踊跃纸帛。然自揣耳目寡昧,才力驽弱,万万不能得当于此。然常夙夜蹶然,此志终不可灭。士患不能自立志,苟竭驽钝以效尺寸,于事必有所成,于人必有所济,惟太老先生其何以教我?”

????人世间的事是变化多端、难以断定的。他又作了退一步的打算:

????“且升沉命也,进退时也。天不可以逆料,身不可以轻掷。若事之捷,竭才尽智,长往大进,不反踵矣。若有不偶,先人之田二百亩,足以自给。二十年搜经猎史之力,足以慰朝夕,将一从古人学焉。于以上下错综其事,羽翼列圣,贯串百家,删拾前史之遗文,发皇后来之耳目,此亦效忠经艺、舒光本朝而荣父母之职分也。……”

????那就是入不了仕途就在家里闭门著书,做学问。这也是能够“光本朝”而“荣父母”的。这封信对他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刻的解剖和暴露。他认识到:自己的性格和思想,写不出也不愿写按“制艺”标准要求的那种“工妍润泽”的文章。他所致力的是“通晓经史、历览百家”的实用之学。他认为,读书不结合实际,不把书中的精髓运用到治理现实社会中去,那就等于徒费精力时间,失去了读书的意义。

????对这次与考博学鸿词,开初他是抱了极大希望的。他幻想着考中后进入翰苑,会更有条件施展自己的才能。孰知那次选拔标准极高,全国只录取了十五个人。这些人并不一定都是最有才华的“鸿博”者,但写试卷都能循规蹈矩、按部就班、表现得恭顺有礼,投合了皇帝的口胃。许多思想活跃、具有真才实学的,甚至后来成了文坛领袖的大家如袁枚、沈德潜、胡天游等,也都个个名落孙山。象牛运震这样“少负不羁之性,长无师保之责,纵笔所之,往往猖狂妄行”的人,不被选取更是理所当然的了。

????牛运震是个爱好研求学问、志在著书立说的人,对宦情是比较淡薄的。举“鸿博”失意后,便是专心致志钻研经史,并不积极地寻找做官门径。他在三十二岁生日时写了一首《听鸡鸣》的诗道:

????听鸡鸣,鸡鸣耿耿天欲明。他家但愿身富贵,我愿高堂少叹声。阿母常持药作饭,使我饮食不得宁。……今年阿儿拜堂前,明年阿儿走天边。预知薄命不得意,不如常与母周旋。

????但是他毕竟是两榜高中了的进士,并且在京城颇有名气,朝廷是不得不安排他一官半职的。到了乾隆三年(1738),他终于接到“晋京谒选”的命令,重新来到北京,住在天坛。

????暮春三月,天气晴和,他和后来任内阁学士的黄忝斋,任云南巡抚的刘苏村,任云南按察司的吴二南,任都拣的仲襄溪,任四氏学博士的颜幼客等学友,同登陶然亭,吟诗唱和,名士风流,盛传都下,京中人士啧啧称羡。

????六月,候选人齐集吏部分签,牛运震掣得甘肃省秦安县知县。八月携带任命状返回故里。离京前,他写了一封信寄给叔父牛梦英,表明了自己的心迹:

????“……人亦有言:‘仕途中无天理,正人安不住。’运以为,此力量不足,而故为愤激之论耳。凡人果有真实心地、本领,而又能随俗,变通出之,虽蛮貊可行。……既拿定四两铜,为上司担忧、分难,为百姓偎干就湿,就要把这个进士、官,并胸中数卷书,三两篇别致文章,一齐看轻了,漠然无有;如此,亦何地安不住?”(《文集·京中呈叔父书》)

????可以看出,牛运震赴任前就有了克服困难、适应环境、努力把事情做好的思想准备。这给他以后的宦甘十年做出许多好政绩,受到人民的爱戴,打下了基础。

????就在赴秦安任的前几天,他的大儿子出生了。亲友们都来祝贺他“而立”之年得官又得子,双喜临门。他为了表示纪念,儿子取名“秦安”。

????九月,牛运震告祭祖茔,拜别父母,远离刚刚分娩的爱妻和襁褓中的娇子,只身西行奔赴任所,开始了他为期十年的宦途生涯。……

宦甘十年,政绩卓著

????秦安县是甘肃省东南部一个小县,处于群山环抱之中,地瘠民贫,素称难治。牛运震虽有思想准备,但他毕竟是在内地平原沃野上长大的,又是名门望族子弟,自幼在深宅大院中生活,无法预想到边城那种“霜围关岭白,水混地天黄”的荒凉景象。他初到时写了一首题为《听陇水有感》的诗道:

官舍萧萧冷暮鸦,峡风吹雨透窗纱。

愁人最是陇头水,边宦本来不忆家。

????这透露了他初到秦时由于不习惯当地生活,而引起的感触。口里说“不忆家”,正是内心里经常思念故士的反词。然而他终究是奋发向上的有志之士,时刻萦怀的是做官要为民办事,要象父母关怀子女一样地关心老百姓,衣、食、住、行者得想到,不然,就对不起祖宗,对不起良心,枉读了圣贤书。他这种一心为民的思想,虽有其局限性,但不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,即便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,也同样是可取的。他在莅秦安任不久写的《寄兖郡亲友书》中对此有充分的流露:

????“初意西来,自分清白属吾家法,勤谨由吾至性;尽忠竭诚,勉强支持,尚不失为中下之吏。及抵秦安,乃以弹丸小邑,僻处万山之中。地旷而瘠,民憨而贫。莅事两月,政务纷纷,遗忘日见,过失随之。每怆然深念:秦安四五万户,竭膏脂衣食我,尽丝粟舆马我;吾仰瞻公堂,俯察茅屋;饥寒满昼,我不能为秦安谋一生路;宵窃满夜,我不能为秦安除一患害;催科捶楚而已,断狱口语以争;以至法慢而刑残,势将不得为仁人;上俭而下侈,势并不得为廉吏;罪尤猬集,不可殚述。回忆曩者别家门,赴任所,告祖宗,质朋友,曷尝不奋跃激发,为当今良吏;以今而观,竟何如耶?……”

????而在《秦安示诸弟乃门人颜怀敞书》中说得就更深刻了:

????“……终日劳顿,境与心违。静言思之,不能奋飞。自念一行作吏,当官而行,果能为朝廷执法,为百姓造福,为父母立清名,虽极劳苦,吾亦何敢自爱!……念秦安人衣食我,供秦我;吾处其宅,出其途,役其力,耗其财,平心自问,实不能为秦安兴一利益,除一患害,犹靦然使秦安百姓早晚父母我,兴思及此,曷胜怵惕!”

????由于具有这种做官为民的思想,下车伊始,他就身体力行,积极兴革利弊,处事果断,不到三个月就将多年的积案系囚清理完毕。他不受财贿,不畏权势,处公断直,执法如山。为防胥吏假公济私,敲诈勒索,对大小案件都亲自审理,直至终结,决不让徇私舞弊者得逞。他在《寄鞠谦牧书》中说:“一入仕途,阅尽民情。乃知良心易昧,古道难复。”对此他是时刻引以为戒的。

????牛运震善于平反冤狱,最为人称道的是“马得才为盗”一案。

????秦安县巡检郭某诬陷马得才等五人为盗。前任郭县令和郭巡检有私交,未作深入调查即偏听一面,将马定罪判刑,致使马得才蒙冤自刎而死。 其兄马都不服,准备上告臬台,郭县令阴使差役把他诱骗到县衙监禁,暗害毙命。已在狱禁闭了一年的马云等三人,也早已定了案,只待量刑发落。牛运震在查阅案卷、重新审理中,发觉供词闪灼,证据不足,觉案情有疑。经过反复讯问,多方对证,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,终于使真相大白,确系一桩具有两条人命的冤案。当他要具实详禀上级官府时,幕友们劝他说:“这事关系不小啊!马云已在州审时招供了。再审如反悔,他能受得过毒打吗?如仍同原供,我们画虎不成,也要受连累的。”牛运震毅然地说:“我既然查清了案情,如坐视不问,将错就错,怎么能对得起神明!怎么能对得起冤鬼!我宁愿拼上这官不做,也不能昧着良心办案,叫百姓含冤受屈!”于是亲禀秦州知州李某,再禀专管刑事案件的甘肃按察司,详尽地、义正辞严地申述了此案的真相和冤情。上官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这桩冤案,准予复审,平反昭雪。对于制造冤家的前任郭县令因上官包庇他,不给与罪责和处分。牛运震虽然气愤,但官小职卑,无权过问,只好听任之。但求做到老百姓不受冤屈,也就问心无愧了。

????自此,牛运震刚正无私的美名不胫而走,他的上宪知府、知州等遇有疑难大案也多委任他审理。某年,清水县出了一件武秀才杜其陶杀人案,案情是有人告发杜其陶父子杀死邻人李进祥,并移尸灭迹,希图逃脱法网。原任知县粗暴刑讯逼供,致使杜父子招认谋杀人命,被判死刑,听候处决。继任新知县刚到,杜氏家人亲属就大喊冤枉。新知县重审,对原判大有异词,就备了文书上报州府。上官以为事关民命,委牛运震办理。经过多次地详细讯问,深入查访,终于弄清了案情真相:原来李进祥负债难还,夜间自刎在杜家大门外。杜其陶早起开门,见状惊慌,就喊起他的儿子,把尸首移往他处,并藏起凶器。不料被别人看到,报告了县衙,被昏愦的清水县令以故意杀人罪判了死刑。牛运震依律改判杜其陶为移尸罪,把他儿子释放了。

????上述两件积年冤案的平反终结,《清史稿》也作了记载,足见其影响是很大的。

????牛运震见地处偏僻的秦安县文化十分落后,读书人少,二十年内连个举人都没出过,深感不安。他认为要改变山区这闭塞状况,首要的是振兴教育,创办学校,使人们知书达礼,提高知识水平。于是于乾隆四年(1739)春,在县衙东邻,用自己的俸银创建了一座学校,命名“陇川书院”。挑选城乡聪慧子弟入学就读,并在公余之暇亲与讲课。为了管理方便,把县署东墙开一便门,不时过去察看、指导,有时待到深夜。他还为创设书院写了一篇《观风条约》,其中说:

????“本县家传缥缃,世业钑镂。……一行作吏,三月秦安。顾及公余暇日,得与二三诸生闲䜩文轩,雅集艺圃;镂心寸管,刻目分阴。……庻几云蒸霞蔚,一县之文风丕振;玉振金声,三秦之礼教一新。愿告诸生勉旃!于以风示勿隐。”

????在牛运震的积极倡导下,秦安士子逐渐形成了勤奋向学、乐于读书的风气。几年间该县人才辈出,不少登高第、掇巍科,有的后来在事业或学术上做出了惊人的成就,被人誉为“陇右邹鲁”。秦安士子十分感激这位县尊加恩师的德泽,在书院院内立了一面石碑,上镌“真谷先生讲学处”七个大字,至今犹存。清末民初陇西学者慕寿祺著《甘宁青史略正编》对此事迹有如下的记述:

????“故官(牛运震)宰秦安时,兵燹之余,人文弇陋。秦安又僻处万山中,士不知书,近二十年无登乡榜者。故官首葺学宫,创立陇川书院于县署东侧,奖提后进。七年之中,英俊翘楚腾声誉,掇科名,骎骎乎人文之盛,称‘陇右邹鲁’。所造就若吴进士墱,胡贡士钱,孝廉路植亭、张辉谱、张梦熊,类皆邃于左学,穿插经史,出入秦汉;或蔚为文章,发为德业,卓然一时,名声半天下。……”

????牛运震在秦安的许多政绩中,兴办教育造就人材是较为突出的一项。

????秦安县地僻民贫,知识闭塞,有许多愚昧的生活习惯长期流传在民间。其中有一条是迷信“毛鬼”,说毛鬼能决定人的吉凶祸福,家家都得画象供奉,“如不虔诚,老幼皆病”。有一天,城内某街有居民数人,因长期疑惧而忽然患了病,神志昏迷,语言错乱,有人说是得罪了毛鬼。这更使全城人心惶惶。牛运震得知后,立即升堂,命差役去这几家把毛鬼画象锁起来,连同病人一齐带来县衙,喝令“把‘毛鬼’铺在地上,重打四十大板!”打后烧毁,投入河中。当时围观者人山人海。害病的人亲眼看到毛鬼并没有什么本领,消除了恐惧,回家后病也就好了。自此,再也没人相信毛鬼了。

????牛运震还进行了整编保甲、清理田赋、废除苛捐杂税等重大施政。查出许多加重民众经济负担的沿袭已久的“陋规”,亲自巽写了一篇《禁陋规碑文》,勒石立于县署门前,永禁巧立名目向百姓要钱。计九条:

????一、革除岁底裱糊衙门、修理伞扇杂费。

????二、革除帮贴轿夫工食,并赴兰、赴岷每名盘费。

????三、革除卫、皂、隶工食。

????四、革除开征公礼。

????五、革除起解钱粮、驮运脚价。

????六、革除修补仓廒并铺垫杂费。

????七、革除盘粮、仓粮摊派夫价。

????八、革除雇赁民仓贪派房价。

????九、革除陇城镇地方、十三堡地方摊派夏满城规礼。

????乾隆五年(1740),牛运震捐资治理城西陇水。陇水俗名葫芦河,为了利用其水源,北自县界的安家川,南至王家峡,顺河挖了九条渠道,使万余亩土地得到浇灌。并发动民众在河边渠旁栽植树木,田园里遍种蔬菜。数年间使这片贫瘠的陇西山野变得绿树成阴,瓜果满地,成了富饶的江南水乡。他在《秦安渠道记》中写道:

????“秦安,县于山,无大川泽,泽不可稻也。然陇水从县东北来,经城之西南行,属于渭。其流浑浑汤汤……是水也,浊且酸,行人弗食。……运吏秦之年,巡行县原,脉土之宜,得陇水可渠状。其明年,鸠丁壮,具畚牐,视水所之往,因势而弦矩之,三月工竣。为渠长短九道,计灌田万六千亩,绿川之田称沃壤焉。………”

????城北五十里有峡,势陡峭,石质如玉,陇水从中穿过。因临水上,形似钟,故名玉钟峡。这年五月暴雨,山崩塌,土石堆积高六七十丈,长七百余丈,河道堵塞,洪水暴涨四溢,民房漂没。傍晚人来报急,牛运震当即跨马疾驰而去,众差役荷畚铣赤足追随。到了峡口,天已昏黑,被水围困的黎民百姓都聚集在高处,一片凄凉的号哭之声。见此情景,牛运震顿感切肤之痛,声泪俱下地说:“我是你们的父母官,一定把你们救出来!”当时雨越下越大,牛运震率差役冒雨抢险,连夜募集四乡民夫齐力开浚、疏通,并从县城运来饭食。全县士绅听说这情况,都受感动,竞相捐募钱粮、支援救灾。接连四昼夜,牛运震身不离险地,目不交睫,终于把堵塞的河道挖通。水消退后,获救的男女老幼五六百人把牛运震围了起来,跪拜感激涕零,而牛运震却因疲劳过度昏倒在地上。……

????水灾过后,十室九空,牛运震又按户放粮,比屋给银,进行了赈济。百姓深感厚恩,在玉钟峡立了一方《河决图》石碑,刻绘着战胜洪水的场景,作为永久的纪念。

????牛运震做官,有“俭、简、检”三字的座右铭。他在《寄董阿兄书》中阐述道:

????“……俭者,用俭养廉,所谓‘以约失之者鲜’,此不亏空、不贪婪之本也。仆愿与秦安百姓分衣食甘苦。简者,不拘官体,不听吏例,不信俗讳,不任已见。当无日不与百姓相见,差与之齐而讯其苦,但求一切便民而已。虽驱世嗤我以黄老,吾亦甘心矣。检者,天有理,人有情,吏部有处分,上司有限期,胥役有奸弊。得一钱乙诸简,施一杖榜诸册。今日去官,吾仓库不畏下任;明日还乡,吾心迹可告朋友。……”

????大意是说,一,不贪图生活享受,以防腐化堕落;二,不摆官架子,以易于接近群众;三,时刻以“天理”、“人情”、“图法”、“良心”来检查自己,鞭策自己,力求做个好官。统观他的十年吏治生活,确实是言行一致的。在旧社会,堪称循吏;即使在今天,也是值得借鉴的。

????牛运震办事认真,却不拘于成规。秦安县城东北二百里有个叫西固的地方,山高谷深,交通极为不便,农户每年应缴的赋粮都征不上来,长期积欠。以往县官派差役去摧,大多受到当地百姓棍棒的“招待”,因而差役都视为畏途。牛运震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,亲自骑马前往,招集乡民座谈,耐心询问他们的困难和意见。乡民们十分感动,要求折银代粮,以解除运送之苦。结果议成一石粮折缴六钱银子。百姓大喜,感叹地说:“山路崎岖,小民入城都难,哪敢想县太爷大驾亲到这里来呢!”

????由于牛运震治秦有方,政绩卓著,乾隆六年(1741),上级委他兼任徽县知县,事务更加繁忙了,真是“匹马双印,奔命不暇”。他治徽仍采用治秦的方法,“欲兴利,先除弊”,首先查清了相治已久的不合理赋税,出示革除了号称“徽县三蠹”的里书纸费、柜胥钞税、图差脚粮,消免了苛重繁杂的“僧税”,制订了《禁革徽县陋规》条文,不准胥役、地保人等任意摊派,假公济私,坑害百姓。这在《空山堂文集》卷十二所载呈报上官的《徽县应行兴革事宜》中有详细的叙述,其主要内容是:

????一、卑县征收地丁钱粮,每纳户完粮一两,给户书大钱三十文。征收本色屯粮,每屯民完粮一石,给仓书大钱十五文。计给户书一百一十余千文,给仓书三十千文。名为使费,实则加派,积习相沿,实为民累。卑职署任伊始,即使查明禁革。……

????二、卑县屯有四所,民有一十八里,每年签粮差二十四名,督催钱粮。向来相沿陋习,粮差印票到手即下乡科敛。每官丁一名,给原差夏秋粮食仓斗粮五六升不等。查卑县民屯额丁共一万七千三百七十三名,共给原差仓斗粮一千一百四十余石,剥削民膏,莫此为甚。本年二月,业经出示禁革。………

????三、文庙春秋二丁应用器品,例系有司现价平买,开销公项。乃徽邑………责令里民供支祭品。虽向来印官发价,但难免指公科派。是应需之祭品有限,而里民之赔累无穷。更有一种恶习,每春秋祭毕,斋长、赞礼需用肥鸡,通同差役,责令地方、庄头人等,沿村挨户横捉鸡只,并无价值。卑职于本年三月严禁差役、地保人等沿乡捉鸡。科派渐少,陋习顿改。……

????牛运震十分重视兴办教育以培养后起之秀,修建祠庙以彰扬先贤业绩。他在徽县创立了社学和“徽山书院”,并捐俸购置了学田数十亩。在县城西诗圣杜甫作过《七哀》诗的地方栗亭川修建了杜甫祠堂,又捐俸在县南四十里宋将吴玠、吴璘大败金兵的仙人关创建了吴将军庙。为了颂扬吴氏兄弟这两位抗敌殉国的民族英雄,牛运震施展文才写了一篇四六骈体的《创建吴将军庙禀稿》,呈报上级官署备案入册,以垂久远。这篇《禀稿》写得慷慨激昂,苍凉悲壮,充分显示了他景仰忠烈的思想感情:

????“前者猥蒙宪慈,兼摄徽篆。……见县南之四十里有仙人关者,则宋将吴玠、吴璘暨其子挺拒金保蜀之所也。……松间清风肃肃,如闻铁马金枪;石上白日荧荧,犹见忠肝义胆。……卑职瞻望英风,低徊遗烈;爰于昨岁自割俸钱,建祠永祀。庻使铁衣照俎豆,大气与白水长流;石马嘶风霜,壮节共青山不朽。……”

????牛运震清廉俭朴,勤政爱民,将秦、徽两县治理得井然有序。他心情是欣慰的,虽然“衙暑清寒,资羡无多”,但是“自份清白,属吾家法”。他在《与盛别驾书》中抒写这段时间的生活感受道:

????“……别来两邑奔驰,鞍马万状。而簿书河池,为日良多。缘徽山川原野光景,颇与鄙性相宜。县城半倚青山,署门高敞。遥望城南诸峰,翠壁隐现,白云缥缈。……凝眺既久,公事亦办。向晚退人吏,日中所得,笔之于札。吟咏不辍,卷帙遂多。拄杖铁山者再,肩舆栗亭者三。冀于巡历之际,流览风景。而载酒劝农,憩林听讼。此中情趣,亦聊以自适。……”

????乾隆七年(1742),牛运震任秦安知县已历五载,秦安面貌有了突出的变化。牛运震通过数年的从政实践,也愈益练达。他除勤于政务外,还随时注意培养人才,自己读书更是多年送成的习惯,“每外出巡视亦载书而读之”。并随时把心得记录下来,“每复平生所记诵,忽若有得。意动境迁,豁然开朗”。这时他着手撰写了与郃阳人褚峻合编的《金石图》以及《文选》、《诗删》、《二十一史纠缪》等书的初稿。

????本年,牛运震的同窗挚友、同科进士董淑昌病逝。董大雨住村人,时官贵州锦屏知县,殁于任所。牛在给他儿子董楷的信中说:

????“汝父归窀之期想在秋间,可有定日耶?今带寄银三十两,予为治丧之具。吾与汝父谊同骨肉,佳城之事当以身任之。但比来衙署萧索,拮据千状,几不自给。予汝之俭,实因目前之困。感念存殁,渐叹何似!……”

????此信充分反映了他因为官清廉,无力厚助亡友而引起的深深内疚,是一个笃重友谊的人。

????乾隆八年(1743),牛运震又兼摄了两当县。同时兼理三县,地域广袤,听断十分困难。他选了个叫大门镇(别名“小甘州”)的中心地点设堂办公,其繁忙状况是可想见的。他在《大门镇晓行》一首诗里描述道:

落日徽山道, 遥林风未收。

簿书妨月夜, 鞍马任霜秋。

峡虎饥难卧, 江猿晚易愁。

一身三县宰, 憔悴小甘州。

????所幸者兼摄两当为时不长,几个月就卸事了。

????牛运震虽然才智优越,但志在为民,并不热衷于升官向上爬。在此期间,他的恩师杨公曾想举荐他当御史入京做官,他却婉言谢绝了。《文集·上本房杨夫子书》中说:

????“……闻命之日,惭悚交集。伏念:谏臣者,乾廷之耳目;言路者,世道之防维。……运何人斯,何以当此!……”

????还有人保举做知州,为人所梗,他更是毫不介意,唯有往来于秦、徽两县,为他“从政为民”的素志而奔驰。

????徽县地处陇南,崇山峻岭,地广人稀,自古为入蜀要道。据《徽县志》记载,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《蜀道难》就是描写的此处情景。这里怪石巉岩,洞穴幽邃,隐藏猛虎甚多,时常伤害人畜;有时黑夜入城,竟高卧于公堂之上,吓得吏役人等拼命奔逃;百姓也人人提心吊胆,白昼不敢出门。牛运震在《徽县寄兖郡亲友书》中曾有如下的记述:

????“县之北界,旧虎是宅。有山焉,曰大小山;有峡焉,曰青羊峡:皆猛虎踞卧而哮舞处也。自秦趋徽,必由是乎取道焉。披草寻路,则虎迹如箕,往往与马蹄交错。风晨雨夕,闻其负隅而嗥;足下地为之殷殷雷鸣。白昼公行道上,黄尾闪飏,见人则磨牙而喜。陇人有事于徽,必且结徒伴,褥山神,持戒刃,然后得过。三者一不具,事虽急,犹将裹足而不敢动也。”

????据群众反映,五月间天气转暖,草木复苏,鸟兽竞出,正是猛虎猖狂的季节。牛运震招募精悍猎户,制作强弓毒矢,埋伏在虎常出没的地方,伺机捕杀。三年间共捕杀二十六只虎。从此,虎患大减,“道始通”。徽县士民为志感激之情,在他离任时特绘了《驯虎图》,赠送给他。

????《驯虎图》的内容是依照这样的传说绘画的:牛运震兼摄徽县三年卸任,交接完毕返回秦安。徽县民众饯送流连,日暮始上马出城。行至中途,突然有一猛虎挡住去路。这时前面的人已经走远,身边只跟着一两个随从。马见了虎吓得发抖,寸步不前,情形危急。牛运震却镇定自如,朝虎大声呵斥说:“你这丑东西,伤害我的百姓,我有责任捕杀你们!我任职徽县三年,对天无诈,于人无欺,不应该被你吃掉。你快滚开吧!”过了片刻,老虎低着头缓步走向路旁峡谷的草丛中去了。这个传说显然是神化了牛运震,但可表现出徽县民众对他的爱戴与崇敬。《驯虎图》由牛氏后裔世代珍藏,直到1958年才在动乱中丢失。

????秦陇地处西北边陲,农业操作方法十分落后,耕地以耒翻,播种用手撒,不仅费工费力,而且苗生杂乱,无法耘锄管理。牛运震将自己家乡的耧斗制作方法引进秦安,初造十具,亲自示范使用,劝谕四乡普篇仿造。又劝谕农民种棉,纺纱织布。数年之间,秦安民众的衣食饱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。

????乾隆九年(1744)逢甲子乡试,牛运震被召赴西安任考官。两月后归来,考核政绩以优异调任平番(今永登县)知县。次年,牛运震辞别了亲自治理了七年的秦安,将赴平番新任,士农工商送行者近万人。沿路设香案、置牛酒钱送。许多人跪哭挽留,呼为“牛父”,有的随送三四百里才返回。牛运震写了一篇《留赠秦安百姓书》以为答谢。后来每到他的生日或年节,还有很多人跋山涉水到平番探望、问候。他在秦安的许多兴革善政,如“禁陋规”、“开渠道”、“置学田”、“创书院”、“教耕作”等,民众都与勒碑立石,作为永久的纪念。直到他离开甘肃三十年后的乾隆四十年(1775),皇帝鉴于天下为官吏沽名而立的所谓“德政碑”、“去思碑”太多了,下令一律推倒。秦安百姓力争“我们这碑是‘禁陋规’、‘志良法’的,不是歌功颂德的”,竟得以保存下来。

????牛运震抵平番新任后,仍以“欲兴利必先除弊”的政见首先出示《革除陋规》的文告。他在《禁除渠鸡、渠杖告示》中写道:“诚恐地方向有科敛陋规,苦累小民。是以下车伊始,即不惮悉心访求,务期洞察民隐,省除积累。……”充分体现了他为民除害的一贯作风。

????平番县常受干旱威胁。牛运震在巡视农田时亲见农民挑水种植作物。为兴修水利,他发动民众开浚县城东南的咸水河渠道十余里,引水灌田一百八十余顷;沿渠捐栽杨柳三百株,并号召百姓植树以保护提岸。

????乾隆十二年(1777),县城东南五道岘地方,因自然灾害,“民大饥”。牛运震捐粟二百石赈济,全活甚众。百姓十分感激,每人捐献了一文钱,做了件“万民衣”,并把剩余的钱兑成银子,赠献给他,以表示谢意。牛运震再三推辞不下,只好采取折衷的办法:收受了万民衣,退还了银子。

????甘肃东南边境的固原州(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)是当时提督衙门驻地。这年军队内部突然发生了变乱,他们一举攻占了提督府,乘势抢掠烧杀,扰害居民、商贾,甚为猖獗。陕甘总督和甘肃巡抚都赶到相距不远的平凉坐镇指挥,准备调遣大军镇压。筹划间闻知牛运震才智过人,便急令召来献策,商讨平息变乱的妥善办法。牛运震建议改剿杀为安抚,把捕获的变兵数人放回游说:五日内停止骚乱者概不追究。然后亲自入城,向变兵陈说大义,晓以利害。众皆悦服,自愿放下武器。只对为首者三人,经牛运震亲自审理进行了处治,其余胁从者一律赦免。兵变很快就平息了,避免了一场大屠杀。督、抚以下对牛运震都非常赏识,任命他兼摄古浪县。

????牛运震虽然赤心耿耿,勤政爱民,但性格刚正,疾恶如仇,不善逢迎官场,因而得罪了许多同僚权贵。乾隆十三年(1748)正当上宪列名疏荐,准备提拔他升官的时候,却有嫉妒者参劾他,说他曾受过“万民衣”,罪名是贪脏受贿,竟被罢了官。平番百姓闻此消息,数百人聚集在县衙内痛哭挽留,并要赴省城争辩。牛运震劝解说:“那样做就更加重我的罪名了!”义愤填膺的百姓仍不肯离去,默默伫立在陇西高原的县庭秋风中,思绪万千,直至暮色苍茫……

????牛运震十年为宦只落得两袖清风,交织着既愤激、又坦然的矛盾心情。愤激的是,世道如此不公,天理何在?坦然的是,上不愧对苍天,下不愧对百姓。做官对他来说只有吃苦,因而丢官也就没有什么可惜的了。他有一道题为《偶成》的诗是抒发这时心情的:

老至犹徇禄, 青山归去迟。

平生真自许, 世路竟何宜。

家破边霜后, 官休秋雨时。

自怜摧损甚, 空叹羽毛奇。

????慕寿祺《甘宁青史略正编》对牛运震事迹记述甚详。他以敬仰而又同情的笔调在眉批上写道:

????“……前清一代,甘肃州县以牛运震为第一。不闻旌异之典,反为宵小所排。古今政治之不同类如此!”

????牛运震罢官后,贫不能归。上官知道他学识渊博且素来热心教育,就聘请他主讲兰山书院。在一个寒风怒号、冰雪遍野的严冬天,牛运震携家属到了兰州。陕甘宁诸省许多青年学子听说牛空山先生在此讲学,都慕名前来受业。《皋兰县志》对此记载道:

????“兰山书院,甘肃全省之书院也。设在皋兰,故以兰山名。自初设至今,所延院长凡十余人,率皆名宿。其最著者,……滋阳牛运震,……疑业成诸科名者,指不胜屈。而文行并著,亦复有人了。”

????结合讲学,牛运震这期间又深入研究了经、传、子、史百家之书,学识有了更高深的造诣。他看到八府三州的士子都负笈追随自己,刻苦攻读,他那颗深受创伤的心感到慰藉,饱经风霜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。但这毕竟是暂时的。不久,随任十余年的白发老父因无力供养,不得不送回山东老家;接着,敬爱的叔父梦英公又不幸去世。当明月升起,大地静谧,想起世路不平,人生维艰,心中难禁一片悲凉,往往付诸吟咏,在《月夜》一诗里写道:

皋兰今夜月, 万户起秋声。

羁客那堪此, 怅望空复情。

关山寒已近, 江汉浪还明。

莫向齐州照, 高堂白发生。

????在另一首《金城客寓》里写道:

漂泊复此地, 荒园霜月居。

客中儿女大, 谪后故人疏。

老病难禁酒, 穷愁强著书。

皋兰春欲至, 去住定何如?

????乾隆十五年(1750)六月,牛运震辞书院东归,沿途门生故旧饯送,留恋不舍。月前秦安士民曾专使来兰州敦请,即顺道秦安辞行。百姓苦功留住,难舍难分。盘桓数日,牛以“父母在堂”坚辞,才在一片唏嘘声中上马,踏上了东去的归途。他写有《留别秦安士民》七律十首,录三首于下,以见牛运震对秦安的眷恋之情:

西风残照陇山头, 抚字关心独倚楼。

花下鸡豚双岘口, 月中砧杵万家秋。

井闾别后能无恙, 耕牧年来可自由?

为报故侯身挫折, 秦亭云树总生愁。

玉钟峡北湫坪西, 云表高泉万顷低。

九道清渠分绕县, 一川杨柳正垂提。

近传少妇能秧稻, 好语儿童学弄犁。

莫恨陂田人去早, 东山犹忆夕阳畦。

陇川风俗近如何? 载笏看山我旧过。

白昼传神巫刺血, 秋天呵雨吏鸣锣。

往怀欲付边楼笛, 别恨还留清渭波。

他日鲁门把酒忆, 绿原秦树鸟声多。

????有几位门生一直送行到千里之外的灞桥,仍不肯回去。“十载离情说不尽,一鞭残照又天涯。”牛运震的言行风貌,在陇西士民心中是难以磨灭的。

????东归后,牛运震家居务农教子,潜心著述,颇感安居。当年冬,去了一趟北京,结识了一位称做“宝啬斋”的皇子,谈诗论文,十分投合。次年春返回。冬,又去了一趟济南,遇到大名士沈敬亭,两人更是一见倾心,在多日的晤谈中,牛也得到沈学术方面的许多教益。他在《与沈敬亭书》中说:

????“……自维四十年来,研讨经史,所得一知半解,窃幸多与高明吻合。而更开拓所未逮。退而心惬,绝不悔腊天风雪,济南一行耳。……”

????这更促进了他的著述生活。在此期间,他撰成《尚书评注》、《论语随笔》和《孟子论文》。

????乾隆十九年(1754)二月,牛运震应山西巡抚恒中丞的聘请,主讲晋阳三立书院,课余完成了《史记评注》的撰写。年底辞归。次年春,又应聘赴蒲州主讲河东书院。起初生徒寥寥。不久,平阳以南,中条山以北,晋阳,甚至连陕西的士子也都闻名竞来就学,附近的民房、道院也住满了学生。老师讲授精深,循循善诱,学生都敬若父母,师生相处极好。但因牛年渐老,不愿久居异乡,于是至年底决意东归。学生们苦留不住,依依难舍,饯送的盛况也象从甘肃东归的时候。

????牛运震返兖后,次年春天应本郡太守的聘请,主讲城内少陵书院,业余著述完成了《诗志》的初稿。边讲学,边著作,晚年生活甚感安定。不料,事出意外,这年秋天他的大儿子牛衡,婚后不久却因病去世了,年仅一十九岁。这对他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,几乎使他痛不欲生。他声泪俱下地写了一篇长数千字的《祭衡儿文》,其中有几句道:

????“……呜呼!天亡吾一十九岁成人子,又夺吾一得意门人,而又摧绝吾一家庭平生知已!是尚得为天道耶?是如之何而谓之为不丧予耶……”

????真可谓摧裂心肝了。

????仕途的坎坷,生活的厄运,使牛运震形神憔悴,身体日益衰羸。他想谢绝尘缘,潜心经史,实现他“贯穿百家,删拾前史”,写成几部“永为典纪”的著作的宏伟计划。于是不惜羸弱多病之躯,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,终于在一年内完成了《春秋传》、《周易解》两部重要著述。

????乾隆二十二年(1757),泰安府颜太守慕名敦请牛运震主编《泰安府志》。牛运震久蛰思启,也乐得换换环境,借以排解郁闷,振作起来,便欣然答应明年前往。他在《与袁代伟书》中预约:“仆明年修辑《泰志》,定于岱宗峰顶为雨樵作一不朽之文。”然而,他的美好原望并未能实现: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,一代师儒的牛运震终因心力交疲,抱着满怀愤懑,溘然长逝了。享年五十三岁。

????牛运震的一生是培养人才的一生。他为官时创办了陇川书院、徽山书院,并亲与讲课,罢官后先后主讲了兰山、三立、河东、少陵等书院,再加上平时通过会晤、书柬对青年的教授和奖掖,数十年孜孜不倦,桃李遍于天下。所教学生达千余人,“皆一时名俊”,后来高中进士的十数人,中举的数十人,被刘墉誉为“第一清官”、曾任安徽、山东巡抚的荆道乾,就是他学生中的佼佼者。

????牛运震的一生又是潜心著述的一生。他著书十余种,涉及经学、史学、文学、金石等各个方面,总约百余万字。这些著作,按成书时间排列计有:《读史纠缪》十五卷,《孟子论文》七卷,《尚书评注》若干卷,《论语随笔》二十卷,《史记评注》十二卷,《诗志》八卷,《春秋传》十二卷,《周易解》九卷,《空山堂文集》十二卷,《空山堂诗集》六卷;另外有同关西人褚峻合著的《金石经眼录》和《金石图》共四册,不分卷。其中《周易解》、《春秋传》、《金石经眼录》、《金石图》四种已被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
????牛运震病死的消息传到甘肃后,秦安、徽县、平番等地的百姓仰天大哭,纷纷设坛向东遥祭,“士民不期而聚者达千余人”。时间正值深冬的傍晚,山河暗淡,日色无光,更增添了凄凉悲切的气氛……祭毕,又公举了代表数人,携带诔文、香烛、供品等,日夜兼程来到兖州,跪灵恸哭致哀。这时候牛运震离开秦安已经十三年了,秦安距兖州又远隔数千里,这充分说明,人们对为他们做过好事的人,是永远铭记在心,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的。

????他主讲过的兰山、晋阳、河东等书院,也各寄来了诔词。

????他的坟墓埋葬在兖州城南小马青村外的牛氏祖茔。

????牛运震虽然与世长辞了,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却保留在各类文献和大量史志里。二百年来通过多少文坛大手笔的记述、称誉,焕发出熠熠的历史性光辉。他殁后,大名士、诗人、金石学家兰陵人孙星衍为他撰写了墓碑。道光年间,大学士、两江总督济宁人孙玉廷为他撰写了《牛真谷先生传》。《秦安县志》把他置于“名宦”的首位;《滋阳县志》把他列于“师儒”,仅居颜回、大江公等之次。《清史稿》、《甘肃新志》、《山东通志》、《甘宁青史略正编》等都记有他的事迹,并给与很高评价。他的牌位在清代不仅已进入了滋阳县的“乡贤祠”,而且,在宣统年间,秦安县举人巨国柱等还具文呈请把他入甘肃省的“名宦乡贤祠”(适值辛亥革命,未果)。清代的知名文人如袁枚、桂馥、俞樾、况周颐等的《诗话》、《文集》、《随笔》等著作,对他或记述政绩,或赞扬学问,或介绍轶事,或引用名言,或因其未获重用且早逝而寄予惋惜,都倾注了真挚的敬爱之情,读之令人神往。常用工具书如李元度《国朝先正事略》、张之洞《书目答问》以及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、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》等都列有他的专条。民国年间,流寓兖州的文人蒋致中用了数月的时间,在遍读了牛氏著作之后,写成了一部系统详尽的《牛空山先生年谱》,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刊行。近来,山东省《古籍整理规划方案》中选列了牛运震的全部著作,这意味着这位湮没了已久的封建社会循吏、师儒、著述家的名字将被重新提起。从他的事迹和著述中吸取有用的东西,对促进精神文明,繁荣学术园地,当会起到一定的作用。(周英敏)
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主办:中共兖州区纪委 兖州区监察局 地址: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行政办公中心14楼 邮编:272100
鲁ICP备案号: 鲁ICP备09100928号-1 电子邮箱:yzqjwxcb@163.com 联系电话:0537-3413563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